霜降过后,又到了苹果成熟的季节。11月9日,当快递寄送完当日的苹果,灵宝市寺河乡成义苹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明就来到自己的窑洞里泡茶解乏,洗手弹琴。
王明当过五年兵,转业后回乡承祖业种苹果。闲下来王明喜欢听歌,突然一天一曲古琴演奏的《普庵咒》回响在耳畔。一“闻”钟情,他便托朋友从扬州捎来一张古琴,在网上找视频、逛帖子,逐渐摸索着弹奏。
走进王明的琴室,几张琴、一壶茶、笔墨纸砚俱全。他还专门辟出一间窑洞制作古琴,王明称之为“斫琴”。他搜集了不少斫琴的木头,轻轻敲打,每块木头发出的声音不尽相同。
月落日出,王明管理着三千多亩苹果林,来自三个自然村的一百多户村民加入了他的合作社。合作社的苹果都种植在800到1200米,是苹果适生区。
看见苹果树下的摔成两半的落果,王明介绍:“从苹果边缘的褶皱推测,果肉暴露在空气中应该超过12小时了,但没氧化,这就是‘硒’的魅力,寺河山47%土壤里硒含量在中等水平以上,有机质含量也高。”
为了保证苹果质量,王明坚持做土壤改良。他要求社员要跟随他的节奏,确保从这里卖出的苹果品质一致、质量可靠。当然种了一辈子的老把式们有不听话的时候。王明从不过多解释,他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喷洒农药我借来了无人机,用‘土方法’三天才能完成的工作无人机半天就能完成。村民见了,有不少人来找我借无人机。”王明说,他还注册了视频号,宣传灵宝苹果,“11月8日我在郑州参加直播卖货,一小时销售了二百多箱。”
“种苹果是为了生活,生活不只为了种苹果。”王明感叹,他想工作之余还要有自己的生活,“等今年的苹果销售完,我要闭关一个月,潜心研究斫琴。”